推进中原学建设 让中原更加出彩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8-11-09 11:01:29

转载自:河南日报2018-11-08

编者按:近年来,省社科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品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指出:“省社科联着眼构筑文化高地,探索建设‘中原学’新兴学科,在全国产生了较好影响。”中原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产物。新时代让中原更加出彩,需要推动深化中原学研究,为实现“两个高质量”提供得天独厚的精神资源与智力支持。

努力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中原学的诞生及使命、担当

□李庚香

中原学,是对传统中原理学(宋学中二程之洛学)的扬弃,是对冯友兰“新理学”的“接着讲”,是以中原历史文化为根基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中原文化研究是河南最有基础和条件、创新空间较大、能够确立国内外领先地位的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可以说,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是一座值得不断深入开掘的研究“富矿”,也是具有中原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高峰,是对儒学的系统化、整合化、哲学化。冯友兰的新理学,主要是内圣外王之学,体现了用近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区别,中原学主要是一种“道”学,而非“德”学,这也是中原学更具现代性的地方。

中原学,是河南建设现代化强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综合性学科。一个国家要出彩,就要有对知识体系的贡献,看其是否在知识上能够扮演一个有力的角色。改革开放40年,河南抓住了两大机遇,一是新型城镇化,一是枢纽经济。进入新时代,特别是走好未来33年的新长征路,河南必须抓住“高质量”和“创新”这两大机遇来抢占先机、赢得未来。这就要求中原学研究,“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中原儿女和中华民族贡献具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高质量成果。如今,河南关于“两个高质量”建设的探索,体现了“第一要务”和“最大政绩”的有机统一,与两个“伟大革命”是完全一致的,标志着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施政方略的新高度,而对于“创新”哲学的关注才刚刚开始。

中原学,是关于老家河南、出彩河南、创新河南、幸福河南的地方性知识,是赢得河南未来的开放性学科。老家河南,与河南的根亲文化、姓氏文化相关联,关乎中华民族的精神圣地;出彩河南,离不开改革开放40年河南的蓄势待发,是亿万河南儿女的精神家园;创新河南,是继改革开放之后的又一关键招数,是河南制胜未来的钥匙;幸福河南,是现代化强国中的中国福地,是建设现代化强省的归宿。新时代的河南,必将以古文明,以中联通,以新出彩。

建设中原学,体现了深刻的时代自信。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每一门学科的提出或创立,不仅有其哲学基础,还有它的时代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的理论,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质的学科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还要让世界从深层次上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建设中原学,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巨大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需要真理和智慧,需要真知灼见,需要创见、高见、远见。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多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建设中原学,体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河南探索。河南是一个中原大省,要走高质量发展“出彩”之路,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建设现代化强省,迫切需要思想指引和学理支撑,但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当代河南经济社会生态问题的复杂和中原社科界理论的贫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如何认识这“一方水土”、如何认识这个“小气候”,我们经常是“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建设中原学,是河南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了新时代中原儿女的思想共识和行为自觉。

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建构中国学,新时代让中原更出彩需要建构“中原学”。继我们在2016年提出“中原学”前后,徐光春的黄帝学(信阳师院的炎黄学)、张广智的大嵩山学、关爱和的黄河学、河南大学的宋学、河南省社科院的洛阳学,还有南阳学等相继加入了建设这一地方性学科的“大合唱”之中。这些研究以中原文化为基点,确立多个学科研究方向,为持续构建“中原学”提供了体系化的学科支撑,也体现了我省学术研究水平和繁荣程度。

中原学要努力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201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河南“积极推进具有中原文化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充足的文化条件”,并明确提出要“形成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进的文化发展哲学”;2014年在北京大学他又指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这为构建中原学提供了文史哲相统一的“理论研究框架”。2015年3月王岐山同志在视察林州红旗渠时指出,“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驾驭现实,用历史、哲学、文化思考支撑信心”,进一步为我们建构中原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引。这样,以唯物辩证法驾驭现实,以文史哲树立文化自信,文史哲一体化(包括文物、文艺、文化、文明、文创五位一体的文化体系)、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进的中原学学科的理论形态就具有了初步轮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因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在这个基础上,“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在这个意义上,中原学要努力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担当和气魄。中原学所要做的就是要立足中原大地,努力传承中国思想史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志向,努力为时代立心,为民族铸魂,着力解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努力构筑现代中原的思想自我,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中原学始终“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